塞缪尔说:婚姻的成功取决于两个人,而一个人就可以使它失败。
好的婚姻,需要彼此的相互成全,需要两个人一起为爱护航,需要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共同向一个方向去努力,去付出,去践行自我的使命。
婚姻需要责任的坚守,夫妻需要相敬如宾,在婚姻的围城里,光靠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,需要相互的理解、包容和妥协。
唯有如此,夫妻两个人才能和睦相处,天长地久。
夫妻关系也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,彼此的相处,是一种平衡的艺术。任何一方在婚姻中的不作为,都会让婚姻处于失衡的状态。
所以,那些能够牵手一辈子、白头到老的夫妻,除了彼此比较幸运之外,更是共同努力的结果,同时也都是富有智慧的男女。
很多时候,如果是在过去那些年,两个人要想白头到老,还真不是什么难事,因为那会不光受制于社会观念,经济依赖上的制约,而且主要是人心相对简单。
现如今,好像有些夫妻想要白头到老,确实会遭遇点挑战,些许时候不是不想白头到老,而是在白头到老的这条路上,存在的各种变量和诱惑实在太多。
现在有些人要么把婚姻看得很淡,觉得婚姻可有可无,谁离了谁都能活;要么把婚姻当作交换利益的工具,看重的是利益而忽略了感情。
那些从青年相守到老年的夫妻,都曾经历过这4「气」,他们不惧岁月更迭,携手到了白头。
1.初入婚姻,偶有「负气」
《婚姻的意义》一书说:
「即便我们当初找对了人,过不了多久,对方也会变。
因为婚姻这件人生大事意味着:我们一起走进去,就不再是原来那个人。」
很多时候,不是人变了。
而是,生活里的鸡零狗碎打碎了滤镜,让我们露出了最真实的一面。
当惊觉伴侣不再完美,婚姻满是缝隙时,失望之情油然而生。
即便往日爱得蜜里调油,都会因愤怒迷茫,把爱和宽容挡在门外,尖酸刻薄地挑剔伴侣,一段关系自然陷入僵局。
作家端木婉清讲过读者艾利的婚姻故事。
艾利和老公新婚刚两年,就开始相看两生厌。
艾利觉得,结婚前洒脱的他,变得又懒又邋遢。
烟灰四处弹,脏袜子满屋撒,每天除了玩手机就是玩计算机,从没想过帮她做家务。
老公觉得,艾利也变了,她不再善解人意。
总是逼着内向的自己改行做销售,下班之后,也不让休息,还逼着自己去健身。
他们只要一碰面,就是没完没了地吵,再往后,干脆就赌气冷战。
从最开始几个小时互不搭理,发展到半个月不讲一句话。
艾利委屈得直哭:「当初结婚是奔着白头去的,可为何走着走着,婚姻变了质?」
端木婉清回信说,艾利的婚姻之所以出现问题,是因为仍在用恋爱标准要求婚姻,期待对方完美无缺,幻想婚姻之路一帆风顺。
可事实证明,婚姻,光凭刹那心动和美好幻想,是难以维系的。
想要持久的良[性.关.系],必须放弃幻想,接受真实的对方。
直面TA的缺点,保留对TA的爱恋。
就像胡因梦说过的那样:
「要想维系一份情感,期望愈少愈好,若是没有任何期待,便能无条件地爱。」
刚进入婚姻,我们逐渐看到对方的全部,两个生活习惯不同的人,难免会有一些碰撞。
但这时,我们才算真正的走进对方的人生,才有机会发现TA身上其他的闪光点。
怀着一颗包容的心,降低对对方的期待,慢慢磨好婚姻初期的基石,才能让婚后的生活又稳又甜。
2.中年夫妻,不离「不气」
人至中年,婚姻走过了最初的甜蜜,在波澜不惊的日常中,变得滋味寡淡。
然而,生活是场没有硝烟的战争。
父母孩子,家庭工作,座座如泰山压顶,堆积在肩头拖动不开。
命运里的雨雪风霜,也是招呼不打地就无情袭来。
这个时候,多亏有了身边那个TA的无言陪伴,才能扛得过泥沙俱下的人世蹉跎。
香港TVB金牌绿叶廖启智,最擅长出演各种被命运碾压的小角色。
而他的真实人生,更加艰辛波折。
2003年,他最小的儿子诺诺被查出患上血癌,妻子陈敏儿因此大受刺激抑郁症复发。
廖启智顾不上悲伤,就开始在家里和医院之间奔走。
白天,他先送大儿子二儿子上学,然后到医院给小儿子喂饭洗澡陪玩。
晚上,他还不能休息,得赶去电视台主持节目,赚钱养家。
廖启智的辛苦,令陈敏儿心疼,她不忍丈夫一个人独扛。
即使精神欠佳的她也选择偶尔前去医院,陪着小儿子跟病魔抗争。
一年多的化疗,并发症的发作,体内注射药物的管子断裂,小儿子身上遭受的种种苦楚,做母亲的她,都在心里通通承受了一遍。
其实,这些刺激对陈敏儿的抑郁症有害无益。
但再苦再难,她都不退缩,始终勇敢地和丈夫一起度过难关,和他一起直面命运给出的难题,因为他们是一个整体。
有句话说得好:每对夫妻,都是过命的交情。
任岁月如何翻云覆雨,只要不离不弃,相守相依,再黑的夜,总会有破晓的一刻,再大的难,也有熬过去的一天。
高尔基说:
「婚姻是两个人精神的结合,目的就是要攻克人世的一切艰难困苦。」
婚姻的价值,不仅仅是两人共享人世繁华,更体现在趟过人生暗处时,活成相扶相惜的刎颈之交。
你的人生有我见证,我的背后有你支撑。
走在呼啸而过的时光洪流中,我们一起抵御雨雪风霜,分担生活的不堪,慢慢变老,慢慢白头。
3.中年以后,心生「服气」
挨过锅碗瓢盆「齐鸣」的中年,夫妻之间的那份爱意,似乎被岁月冲淡。
有的人,变得麻木,任由感情滑向冰冷。
而有的人,不断回忆起一路走来的坎坷,禁不住对身边人心生信赖,眼生爱意,感情愈发牢固。
1956年,在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六十六岁生日上。
一贯内敛的他难掩激动,对着夫人唐筼(yún)赞不绝口:「织素心情还置酒,然脂功状可封侯。」
岁岁年年,他白发渐生,皱纹已有,但却比以前更敬爱,更离不开这个和他共历磨难,走过沟沟坎坎的爱妻了。
54岁那年,正处在学术研究巅峰状态的陈寅恪,双目病变,再难复明。
这对一个需要每日翻书览字的学者来说,无异于晴天霹雳。
不过,陈寅恪并未消沉很久,因为,他有了另一双明亮的眼睛。
当他想要遍知天下事时,妻子为他读书读报;
想要查找某个资料时,妻子帮他从浩瀚的文献中翻阅;
想要作诗写课件时,妻子静守一旁,随时为他记录整理。
陈寅恪虽然看不见,但妻子的付出,被他一点一滴刻进了心中。
他把自己在学术上的成绩归功于妻子,每一部著作的封面必须由她题写。
陈寅恪还把妻子视为家庭主心骨,多次郑重地叮嘱女儿们:
「没有妈妈就没有这个家,我们大家要好好保护妈妈。」
而唐筼,她读得懂丈夫为传承中华文化甘愿奉献一生的初心。
所以,她能忍着心脏偶尔不适,撑起羸弱的身体,几十年如一日地忘我付出。
他们夫妻二人的深情厚谊,平淡如水,却感人肺腑。
像极了作家李筱懿欣赏的婚姻模样:
「激情退却,时光荏苒,依旧为对方点赞,依旧觉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,一切都是最佳的选择。」
时光漫长,充满了未知。
不过,即使一路走来磕磕绊绊,但我们在风雨中夯实过情感,深深信赖对方的品格,便不再会惧怕岁月的无常。
长相知,才能长信赖;长信赖,更能长相守。
彼此「服气」,抵得过流年侵袭,走得出岁月静好。
4.相伴到老,满脸福气
年少无知,以为只有炙热的爱,就能幸福一辈子。
殊不知,白头到老的婚姻,是在柴米油盐、一蔬一饭间,加入最长情的告白。
无论何时何境,有了彼此的成全,才能拥有往后余生。
每每翻开钱学森与蒋英的婚姻故事,总会被深深触动。
他们一个是中国的「科技之父」,双博士学霸,心里只有学术。
一个是,留学德国的声乐家,标准的文艺女青年,满是浪漫情怀。
怎么看都不搭,但这对夫妻懂得与对方的优点谈恋爱,在包容中过日子。
钱学森习惯吃完晚饭独自待在书房到凌晨,蒋英不生气,她很尊重对方的工作习惯。
而钱学森,他也不会强求出身优越的蒋英,必须做个贤妻良母,日日做羹汤。
身在异乡时,蒋英学着用一双弹琴的手烧菜做饭,操持家务。
钱学森心有不忍,便买来竹笛,时不时和忙于家事的妻子合奏一曲,以唤起她内心真正的快乐。
回国之后,妻子开始在中央实验歌剧院工作。
每当妻子登台演出,钱学森也会带着同事们出席,为妻子送上最高规格的捧场。
若是钱老工作太忙,蒋英就不辞辛苦地把演出录下来,回放给他听,以缓解丈夫在工作上的紧张。
光阴流转,红颜换上白发。
耄耋之年,他们终于有机会放下工作,依偎陪伴。
他们会一前一后,走在晨光里静静散步,也会一起去听音乐会,看美展。
蒋英幸福地说:
「我们的业余生活始终充满着艺术气息。」
钱学森则快乐地感恩:
「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,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,往往是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,得到启示,我是多么幸福啊!」
两个处在不同精神领域的人,靠着包容与体谅,情谊与义气,感恩与珍惜,在烟火人间抱团取暖,一路逶迤,越走越远。
有人说,白头到老听起来感人,但具体到现实,却需要经历漫长的考验与忍耐。
不浪漫不梦幻,充斥着大量的琐碎与庸常。
是呀,人到暮年,才会真正懂得「白首」的定义:
踏遍千山万水,历经多少风霜,你我初心不改,长长久久地陪伴在彼此身旁,感恩对方的存在,就是此生最大的福气。
任何人的婚姻不可能不出现一点问题,包括像背叛感情这种问题,如果因为对方一时冲动做出了不理智的行为,也不见得就一棍子打死,总要给对方一个改错的机会,到最后总有解决的途径和办法。
总的来说,任何一桩婚姻都是需要被敬畏的,也是需要被尊重的,更是需要去珍惜的,不到万不得已,不要轻言放弃。
毕竟,走入一段婚姻并不容易,重新经营一段感情也很难,而且,你在现有婚姻里遭遇的难题,不见得在下一段感情里就不会遇到。
其实,婚姻的艺术在于:不要期望丈夫是戴着光环的神,妻子是飞翔的天使;不要求对方十全十美,而要培养韧性、耐性、理解和幽默感。
婚姻当中,只要对方不去一再碾压自己的底线,就有坚持的必要,也只有这样,两个人才有可能相扶到老,白头偕老。